• <acronym id="7b7y7"></acronym>

      新聞

      中心

      news
      70年糧食產量跨越式增長寫就農村改革精彩華章
      2019-09-10

      數說70年——糧食產量


      1949年—2019年,新中國走過了堅定而輝煌的70年。立足本國國情,在黨和國家的統一帶領下,由億萬農民共同譜寫下的農村改革發展壯麗篇章堪稱震古爍今。  


      特別是,我國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尚難滿足溫飽需求”,到如今的“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巨大的數據變化無疑為人們一探新中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改革偉大成就打開一道數據大門,窺一斑而知全豹。  


      70年糧食總產量增長4.8倍讓14億人“有糧不慌”  


      糧食總產量事關國家安全,由此延伸出的“糧食安全”作為國家戰略從未放松。作為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資料,糧食安全與社會的和諧、政治的穩定、經濟的持續發展息息相關。自1949年起,百廢待興的社會景象更彰顯出確保糧食基本供給的重要性,這也是作為糧食生產大國和人口大國的中國,一直致力于提升和解決的重要國家戰略關鍵。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為2264億斤,人均糧食產量209公斤,無法滿足人們的溫飽需求。上世紀50—70年代,糧食生產有了一定發展,1978年糧食產量達到6095億斤。  


      改革開放以來,建立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啟動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徹底取消農業稅,建立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糧食產量快速增長。  


      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逾6000億斤糧食總產到上世紀90年代末以及21世紀的前十個年頭的各個階段,我國糧食總產量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同時糧食總產量也站穩10000億斤產量底線,并開始維持穩定增長趨勢。2012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2000億斤大關達到12245億斤;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再上新臺階,突破13000億斤,之后的幾年一直保持在這個水平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生產,明確要求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鞏固提升,2018年,糧食總產量達13158億斤,比1949年增長4.8倍,年均增長2.6%;人均糧食產量472公斤,比1949年增長1.3倍,牢牢守住了國家糧食安全線。  


      對比相同時期的中國人口數量,則可更加認清糧食總產量連創新高對“糧食安全”守護國家安全底線的真實意義。1949年末,中國大陸人口為5.41億;而截至2018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已經增長至13.95億。這意味著,歷經70年的一系列涉及農村土地制度、農業生產方式在內的各類農村改革,我國通過促成糧食總產量增長4.8倍的努力,完成了讓增長1.5倍的總人口“有糧不慌”,切實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的偉大壯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認為,糧食生產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看天吃飯”到人民公社時期的大興水利,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至今,改革開放春風逐步吹遍全國各地,農業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讓原本閉塞的舊時農耕模式獲得了根本性改變。  


      “我們需要從傳統觀念當中轉變過來,確保不以犧牲生態環境,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實現增產,而是要把自給率界定為國內的生產能力滿足需求的程度?!比~興慶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伴隨農業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提升,農作物耕種收割綜合機械化率從1949年的近乎于零達到目前的68%,讓農民祖輩“面朝黃土背朝天”成為歷史,也直接導致了歷朝歷代困擾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得到根本性改變。  


      對于當前乃至今后的糧食安全,葉興慶認為,適度進口是新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要更加注意中國糧食進口的多元化。他強調,將“適度進口”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原因在于,一是基于緩解環境壓力的需要,二是促進貿易平衡,三是農業比較優勢變化的結果。  


      制度改革釋放巨大糧食生產潛力  


      數據鮮活地證實了我國貫徹“糧食安全”國家戰略的堅定決心,那么究竟是什么成就了以上壯舉?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創新中取得了新突破、實現了新跨越。  


      從開展土地改革到實行農業合作化,從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從打好脫貧攻堅戰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系列“三農”(農村、農業、農民)改革建設的創舉,推動了農村體制機制不斷創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生產力解放發展。  


      1992年底,黨的十四大明確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農村改革的重點開始轉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高,農產品供給實現了由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步入新階段奠定了堅實基礎。  


      1999年以后,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業政策以保護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發展、支持農民增收、減輕農民負擔為主要特征。比如,2000年開始實行農村稅費改革;2004年,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要求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2006年,在全國范圍全面取消農業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連年出臺中央一號文件,重點聚焦發展現代農業和深化農村改革。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新戰略,確立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國家糧食安全新目標,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持續加大投入支持力度,不斷改革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前期連續多年增產、起點較高的情況下,再上新臺階,取得新突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能力顯著提高、物質基礎更加雄厚。  


      在葉興慶看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新糧食安全戰略中,確保產能是核心的任務與要求。而從釋放糧食生產積極性上來看,深化改革激發活力仍將是主線,且深化農村改革的主線依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堅持問題導向,有的放矢地圍繞糧食安全新戰略加以部署。  


      “糧食生產事關國家安全戰略全局,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農村改革尋求更加偉大的改革成就勢必將帶動和維持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繼續深入實施?!比~興慶指出,包括進一步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辦法,主要圍繞進一步完善承包權和經營權的關系展開;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改革試點,豐富試點內容,完善制度設計;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全面推開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等農村改革內容,不僅事關農村經濟發展,決定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更影響著新一輪制度改革對糧食生產紅利的進一步長期釋放。  


      COPYRIGHT?2019綏化市睿鑫米業加工有限公司

      黑ICP備19005100號-1

      技術支持:風騰電商

      累計瀏覽量:67236

      欧美黄色a级电影_黄色的毛片_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小说_91在线无码高潮喷水观看
    1. <acronym id="7b7y7"></acronym>